行动亚洲ACTAsia创办人的故事

苏佩芬女士,行动亚洲ACTAsia创办人暨执行长

在我所成长的地方,我们中的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饲养宠物。·对动物表现出同理心不是一件不寻常事,但从根本上说,父母也不时常公开展示对孩子的爱。

上述这种较为保守的情感教育方式往往会抑制儿童发展社会情感能力,但这其实是成为负责任的成年人所必需的一种“软技能”。

作为孩子,我们学会了尊重长辈和权威,也学会了礼仪,但很少有人引导我们对动物应该有什么感觉,或者理解动物有感知。正因为如此,许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认为,动物为我们服务、提供食物、娱乐和衣物;动物是有用的“活动之物”,这是汉语中“动物”一词的字面释义。

我于2006年与一名亚洲兽医共同创立了行动亚洲,以支持中国及其他亚洲地区同理心社会的发展。

虽然许多非营利组织已经通过直接行动致力于解决人类、动物和环境问题,但各大洲之间的文化鸿沟太大了,不容忽视。我们必须接受这种改变不会立即发生。首先,我们必须帮助社会了解人、动物和环境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回到源头考虑原因,而不是一味批判。很明显,我们最大的障碍是无知,而不是残忍。

人,动物和环境之间的联系是关键。

在中国,有82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6100万留守儿童无法与父母共同生活。所以我们首先要关心的是培养人们对他人的责任感和同理心。

考虑到未来,教育是我们所有工作的核心。我们教育孩子们尊重和友善;促进消费者对所购买的商品有更多思考,负起更多责任;培训来自政府、教育、法律和兽医实践领域的有影响力的专业人员,与他们建立合作。

我们相信个人的责任感是有力的。如果有机会了解地球上生命的真相,许多人,尤其是儿童,会选择同理心而不是残忍。通过我们的行动,他们将敏锐地对所有物种和我们的自然环境,以及对自己抱持尊重。

张媛媛女士  行动亚洲ACTAsia中国联合创办人

2001年5月的一天,我下班回到家,发现丈夫领回来了一只小猫仔,丈夫叫她”臭咪”。我略感惊愕的接纳了这位家庭新成员,没想到“臭咪”的来到意外地引发了“蝴蝶效应”,随后创办深圳猫网站(SZcat),并在2006年起担任行动亚洲动物团队中国事务总监。

一步步走进了动物保护的公益圈子的我,接触到更多的动物保护者,也更深层地体会到动物保护者也同样需要的心理关怀。与此同时,对动物的福利改善倡导逐渐扩展到关注人的方面,将动物关怀和人的关怀相结合成为我动物保护的公益理念所在。

2011年8月,我注册成立了深圳市行动亚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引进国际先进的动物保护观念、知识和技术,在这个社会企业将以NPO的管理模式在中国探索动物保护组织发展的另外一条路,我们将会提供动物福利知识、生命关怀生活方式、关怀生命人道教育等三种咨询服务。

我们近年推出的 “生命关怀教育项目”,是为中国儿童而设计的,透过特色教材开发推广及教师力量培育模式推广,推动中国儿童关怀生命教育的发展,提升儿童的生命感知能力。

我开始十年动物保护公益之路的起点是一只猫的到来,但我相信这段路程不会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