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 Samuels博士:研究生命关怀教育对人道主义教育发展的影响对我意义深远,就像吹进一道风
“教育带来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儿童教育更是如此。”
William(以下称为Bill) Samuels博士是纽约城市大学亨特学院的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基于动物和自然教育,促进儿童抗逆力和社会情感的发展,他是亚洲人道主义研究的先行者。
十多年前,Bill开始与行动亚洲共事,研究生命关怀教育项目如何促进人道主义态度和亲社会行为——即利他和利社会行为,研究对象为中国东部地区学生。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相信,动物和自然教育能促进儿童的‘执行能力和社会情感’技能发展。”
但是,Bill解释道,在社会科学和教育学领域,历来缺乏针对人道主义教育的研究,相关实践和理论之间留存大量空白。“教育学研究极大受限于参与合作人数,以及研究主题类型。”因此,当行动亚洲的创始人暨执行长苏佩芬女士联系到Bill,希望他能为中国东部几所学校的生命关怀教育课程设计和开展评估研究时,Bill跃跃欲试,“苏佩芬女士敢为人先,勇往直前。我们可以相互鼓励帮助,彼此共同进步,变得强大。”
“我很激动,能有机会在这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就像为人道主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一股风,推动其在我们坚信不疑的方向上不断前行。”
生命关怀儿童教育的丰富性与包容度
Bill告诉我们,生命关怀儿童教育课程为期六年,”涉及动物、环境、人际行为、自身情绪调节”。它的课程是由行动亚洲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四大学习支柱开发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生命关怀儿童教育课程涵盖五大主题:
- 生命之网
- 生命的感知
- 关怀与尊重
- 友善相处
- 情感智力
Bill强调了生命关怀儿童教育课程的互动性、多样性及延展性。“课程的设计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的性质……主题是内容的核心,用于将内容联系在一起,并以灵活的方式与其他主题重新进行讨论。”生命关怀儿童教育课程将 “动物、自然和社会内容与其他领域如数学、社会科学等相结合。这种交织在一起的、具有跨学科联系的关系型教育方式有助于儿童学习并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Bill的研究:充满善意的世界
Bill针对行动亚洲的生命关怀教育项目开展了一项评估研究(见此),研究对象是中国东部地区的六所学校,跨越四座城市,包含23个班级的631名低年级小学生。“如此庞大的研究数量在教育学研究中不太常见。”他指出。
研究采用儿童环境态度和知识量表(CHEAKS),评估一学年的课程对孩子们的个人影响,聚焦于四个课程核心成果:善意和同理心(Bill定义为“亲社会行为”)、人道主义和情感共鸣、关心环境以及对动物的态度。
评估报告展示了“强有力的、具有借鉴意义的发现,推动生命关怀教育课程实现其目标,”Bill分享道。在学年结束,学校老师们和孩子们都对该课程有了正向反馈:老师们观察到学生们在教室内外都表现出更具善意的行为;填写的调查问卷也反映了孩子们情感智力的提升,他们更具环保意识,自觉承担起责任,比如节水省电,更加关注动物福利问题。
“动物和自然与人类休戚与共,是触达孩子们的方式。”Bill说,“也助力一个更好的社会。作为人类,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让地球重焕生机。”
人道主义教育研究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积极的社会情感发展对生活其他方面的影响,比如学会合作,学会爱护环境和生物,此外,这也培养了孩子们关怀他人的品质,他们也开始关注更多的全球问题。
Bill解释道:”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地区研究这些课题尤为重要,因为大多数青少年发展和教育研究都是在‘西方教育工业化国家’进行的。但事实上,世界超过半数的人口生活在东亚和东南亚,这意味着,大多数基于人的研究,针对的对象都不是具有普适意义的人群……(我的)研究落点于真正重要的区域,以真正重要的方法论观察真实的现象。”
“生命关怀教育项目触达的人群规模也值得关注,即使项目只是在中国境内开展,但规模仍远胜于大部分教育项目。”Bill继续说道,“而且,中国文化在世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只要是牵扯到中国的事件,就不是小事。”
“生命关怀教育项目触达了成千上百名学生。上千名老师将其用于课堂教学,借助于此课程,不仅孩子们收获了良好的习惯(有可能贯穿终生),教书育人的老师们也受到了正面的影响,并将这份影响传递给更多的孩子们。”
“苏佩芬女士和行动亚洲在中国开展的工作,鼓舞人心,令人敬佩。”
Bill将继续与行动亚洲共事。目前,他在中国东部地区小学进行的为期三年的研究马上迎来第二个年头,他正在审阅初始报告的结论。他期待发表更多人道主义教育的论文,让更多人了解其能带来的积极影响,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
“我希望,这份关于生命关怀教育项目的研究报告,仍能在研究结束后发挥余热,激励更多人了解(动物和自然教育)的重要性,这不仅是为了孩子们的未来,更是为了世界上所有生命体能更和谐有爱地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