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老师的故事:那些生命关怀教育教会我的事

振兴中国乡村教育

方老师来自中国乡村地区,该地教育普及程度有限,她从小家境贫寒,家兄弟姐妹众多。正是由于切身的经历,她深切地认识到贫困地区女孩接受教育的重要性。方老师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非常励志。上学时,因为家里没钱,她辍了好几次学,但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望,她坚持学业,直到考上大学,最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走出农村后,方老师现在就职于漳州市实验小学,并积极参与行动亚洲的生命关怀教育项目。在中国,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施行,辍学率大大降低,方老师也帮助家境贫苦的孩子和当地的孤儿继续学习,完成他们的学业。

结缘行动亚洲

方老师第一次听说行动亚洲是在线下培训的时候。她儿子那时候在读一年级,参加了行动亚洲一年一次的生命关怀教育夏令营,他非常喜欢营期生活。闭营回家的那天,方老师听见儿子在床上哭,就问他怎么了,他说他很想念刚刚结束的夏令营,想要每年都参加。如今距离那个夏天已经过去了十年,方老师觉得,孩子在夏令营和学校学到的生命关怀知识一直伴随着他成长,他现在是一位善良、极具同理心的小伙子。

方老师教授的生命关怀教育项目是什么?

行动亚洲屡获奖项的生命关怀儿童教育项目,涵盖小学六年课程,涉及社会福利、人道主义、动物福利和环境等话题,带领青少年认识课堂之外更广阔的世界,从而认识到所有生命体相互依存的关系。

生命关怀教育项目以更开放的视角,立足于人、动物和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强调设社会福利的重要性,旨在培养具有同理心和责任感的下一代,课程提倡和践行的“软技能”训练,将让孩子受益终生。

为什么教学对方老师而言非常重要?

方老师坚信教育有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特别是关于同理心的教学。在学习了哲学和心理学课程后,她非常欣赏这些千秋各异的教学风格,她也将其融入自己的课堂,希望培养健康、和善和富有同理心的学生。方老师认为生命关怀教育项目也改变了她,她开始更加关注周边环境和身边人的需求,她也鼓励学生互帮互助,相互尊重,与人为善,敬畏生命。潜移默化中,她的慎辨性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能以全新的角度看待事物。

生命关怀教育课程对年轻人的影响——如何评估呢?

评估生命关怀教育课程对于“软技能”的提高,无法以准确的数据量化影响力强弱,但方老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学生行为的积极转变——他们举止更加文明,更具责任感,也满怀善意。为了进一步评估生命关怀教育课程带来的影响力,方老师委托研究人员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班级对照研究,研究对象为两个班级,一个学习生命关怀教育课程,一个未教授该课程,研究人员对这些学生进行长期观察,记录行为。结果表明,接受过生命关怀教育的学生,表现出更强的亲社会和同理心行为,他们心态更加平和,不易鲁莽行事,对他人尊重有加。由于研究报告的正面结论,生命关怀教育课程向学校更多的班级推行。

将生命关怀教育课程全方位融入教学

方老师崇尚的生活哲学是:“人生之意义有二,一是好好生活,二是帮助他人好好生活。”方老师在践行一的同时,也想要帮助她的学生好好生活,于是她将生命关怀教育课程和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比如,在她的物理课上,学生们正在讨论哪些材料是良好的热导体。方老师以皮草为例,定义其为导热性不好的材料,并由此展开与皮草相关的话题:为什么要倡导零皮草,皮草是如何生产、如何进入市场的,等等。她也在微信中和学生分享皮草生产的视频,并告诉孩子们鼓励自己的家长践行零皮草生活,不购买皮草产品。

在2022年的世界地球日活动中,方老师的学生需要评估塑料使用量,为了结合生命关怀教育,她播放了享誉全球的纪录片《疯狂的微塑料》。观影后,学生们开始有意识地减少使用塑料制品,担负起影片所倡导的责任感。方老师也受邀至另一所学校进行世界地球日活动主题演讲。方老师的微塑料课程吸引了约800人观看,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方老师和生命关怀教育课程的故事续篇

生命关怀教育已经成为方老师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她将教授的每门课都和生命关怀教育思想相融合。同理心已经在她的行为中深深扎根,假期,方老师经常去照顾老人,她也经常为贫苦孤苦的学生购买书籍、吃穿用品。正像她说的,“生命关怀教育已经成为了我人生的罗盘,指引我在生活中不断践行同理心,我相信,这是好好生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