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有同理心是解决社会弊病的基础:行动亚洲创办人暨执行长苏佩芬女士对话感知学院

您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收听:Spotify | Apple Podcasts | Google Podcasts

有效利他主义是指以切实数据为指导,充分利用资源,最有效地帮助他人。“他人”是指所有有知觉的生命体,不分种族、物种、地点或任何其他特征。

感知学院(Sentience Institute)是一个由专家团队组成的智库,致力于推广人道主义,目前的重点是改善圈养动物的福利。

与行动亚洲的使命相契合的是,有效利他主义的动机是为了中断现时以及预防未来的痛苦。

近日,行动亚洲创办人暨执行长苏佩芬女士与感知学院进行了一次对话,对话内容主要落脚于行动亚洲生命关怀教育的实践。感知学院的Jamie Harris对行动亚洲的教育工作非常感兴趣,这些工作聚焦皮草养殖或农场养殖动物的福利和境遇,为个人消费行为和相关政策制定都带来了影响。Jamie提到,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研究表明,自1990年以来,中国的人均肉类消费已经增长了三倍。为满足市场需求,农业集约化生产方式举国扩张,由此,政府开始担忧公众健康,并出台了一项政策,力图将人均肉类消费量减少为当前数值的一半。

苏佩芬女士表示,行动亚洲认为,教育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途径,通过对下一代进行相关教育,强化其社会情感能力,以从根本上解决工厂化养殖问题。在采取行动之前,整个社会必须充分理解“感知”一词的含义,并意识到,其他物种和人类一样,都具有感知力。

“虽然行动看起来非常基础,但我相信,这是培养未来一代的根基——鼓励孩子们思考对待动物的正确方式以及思考集约化农业的弊端。我们没有开发专门针对工厂化养殖的项目,但我们的教育项目覆盖了各个层面的同理心实践。只有当整个社会认识到,动物也能感知到疼痛,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厂化养殖的弊病。而行动亚洲生命关怀教育项目旨在帮助公众——特别是儿童——建立起基本的同理心意识。”

“耐心是第一位。我们总是奢望药到病除,但改变文化和态度需要时间。我们必须了解当地的情况,基于此,面向未来,促成观念改变。”

于此收听Jamie和苏佩芬女士的对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