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佩芬专栏 | 世界环境日:与孩子谈环境危机?面对我们共同家园的挑战

人和动物也是“环境”的一份子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这句话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但不知道你们是否留意到,当我们说“环境”时,往往会想到水、空气、森林草原等植物,土地,脑海里浮现的元素很少会有动物,也很少会把自己——人类——放进去。

我们经常忘记现实的美好生活是依托在自然系统正常运转之上的。一组令人震惊的调查数据显示,每年大约有700万人死于空气污染疾病,并且大都分布在亚太地区。现在自然环境所面临的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也在时刻威胁着我们自己的健康。

环境是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全部集合,动物和人类当然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我们谈环境、谈环保时,应该拓宽原有的想象,把人和动物也放入图景里。只有从生命之网角度出发,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了解,人和动物也是整个大自然生态的一份子。而如果环境出现危机,人和动物的生存和健康也将同样处于危险之中,反之亦然。

同一健康角度下的环境健康

人畜共患病毫无疑问是另一个提醒我们人类是如何与动物、环境紧密相连的领域。以海拔3700米的青海省果洛州为例,出于防御野兽和牧牛羊等环境和生活需求,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狗。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流浪犬只的种群数量泛滥,带来了生物多样性的失衡,也导致了人畜共患病“包虫病”的传播,影响到了人类自身的健康。

面对这样的难题,行动亚洲与当地政府一起,从同一健康的角度,找到了犬只绝育的结合点,以培训居民和在地兽医动物福利和疾病预防的知识观念,并教学在地兽医实操技术,致力推动运用关怀和同理心,结合科学手法,达成种群数量的科学控制,以维护整体生态中人、动物、环境的同一健康。

教育者应当学会与孩子聊环境

面对我们共同家园的挑战,我们敏锐地意识到:目前没有办法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唯有教育可从根本推动。因此,向我们的下一代普及“环境”的含义也是环境保护中重要的一环。然而,向年幼的孩子解释“环境”这个蕴含着如此深意,同时庞大而抽象的概念,是深具挑战的一件事情。

因此,行动亚洲将对环境问题的探讨纳入了为儿童提供的生命关怀教育课程计划中,与孩子们共同探讨我们的不同选择对环境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通过“生命之网”“生命的感知”“关怀与尊重”“友善相处”“情感智力”等主题鼓励新一代孩子发展慎辨性思维,激励他们积极行动,从而对环境产生正面影响。

例如,生命关怀教育二年级课程,用小女孩Kiki寻找环境的故事,以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对“环境”这一概念做出了详细解释。Kiki想要找到她周围的“环境”——但环境是我们的床下,是门外的一棵树,还是小溪河流?通过Kiki的寻找,向孩子们展示了“环境”是我们周围的一切的概念,包括空气,水,土地,植物和人造的事物。

图:寻找“环境”含义的故事主人公Kiki,同时也是行动亚洲创设生命关怀教育儿童课程的启发力量。

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教育是其中的关键。我们不仅需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更肩负着教育下一代拥有同理心生活方式的使命。我们的下一代需要去习得包括同理心、慎辨性思维和责任感等重要的生活技能和社会情感能力,也需要获得了解保护动物和环境的重要性以及所有生物是如何相互关联等重要知识的机会。

生命关怀教育激励孩子成为环境守护者

行动亚洲屡获奖项的儿童生命关怀教育项目,涵盖小学六年课程,面向6-12岁亚洲儿童。课程包括社会福利和公民义务、动物福利以及环境相关话题。通过课程,孩子们将认识到所有生命体相互依存共生的关系。同时,在互动课堂上,孩子们将学习如何评估分析不同的情况,以及应用辩证思维。孩子们增长了见识,思维更加开放,能做出更为充分的判断,认识到关怀人、动物和环境的重要性,争做地球卫士。

生命关怀教育项目旨在培养具有同理心和同情心的下一代,为其打下明辨是非的基础。课程提倡和践行的“软技能”训练,包括辩证思维、情感智力和同情心等,将让孩子受益终生。人道教育中“人道”至关重要,足以塑造有责任感的下一代,保护地球家园,因而我认为,在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中需保留“人道”因素。

在人类和人工智能中至关重要的同理心

今年是联合国世界环境日50周年,将重点关注塑料污染的解决方案,这也是行动亚洲关注和行动的重点议题之一。行动亚洲一直在通过生命关怀教育,特别是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提高人们对塑料生产消费的认识。

每年全世界大约有4亿吨塑料被生产,其中一半为一次性产品。只有不到10%的塑料制品可以被回收利用;有1900万至2300万吨塑料会流入湖泊、河流和海洋;而直径不超过5mm的微塑料颗粒则会进入我们的食物,水和空气。被丢弃或燃烧的一次性塑料污染了从山顶到海底的每个生态系统,同时损害着人类健康和生物多样性。

图:2021年行动亚洲

《疯狂的微塑料》放映会海报。

去年的世界地球日行动亚洲选择了微塑料作为系列活动主题,与电影制作方以及环保教育公益组织Cafeteria Culture进行合作,在各地学校放映了电影《疯狂的微塑料》(Microplastic Madness)。影片向孩子和消费者们揭示了每天购买和使用的大量塑料制品对人、动物以及环境的健康产生的巨大有害影响。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呼吁孩子和下一代对这样的做法说不,从而促成改变。

图:2022年世界地球日,上海市金汇实验学校学生参与行动亚洲同一课堂“气候行动,减污降碳我出力”主题活动,进行一周家庭塑料废弃物统计。

世界环境日,是联合国为激励全世界为保护环境而行动所举办的节日,然而我们不能只沉浸在这一天内官方所呼吁的口号和举办的活动中,在这一天之后,我们应做出哪些改变来确保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比起等待官方的政策变化,我们更需要重视自己的行动。作为消费者,我们有力量通过改变自己的消费模式从而影响全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也可以选择有同理心的生活方式来做出微小但意义非凡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