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系列|人工养殖=绝对安全?误会大了!

更新于2020年2月26日

牛蛙万万没想到有一天,短短一周内有三条热搜都和自己有关。
先是2月18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致歉#,并#撤销蛙类养殖专业委员会#,因该委员会《野生动物养殖是人类祖先的伟大创举》一文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而后2月21日,#国家林草局辟谣牛蛙列入禁食名录#。

来源:新浪微博

话题热度足见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程度之高,不同立场之间也是争议不断。一种观点认为,牛蛙也是野生动物,应该禁食;另一种观点却表示,牛蛙已被成熟人工养殖,为什么不能吃?

说到这里,今天我们就来谈谈野生动物的人工养殖。你可能误会了,人工养殖真的和安全、健康没有绝对关系。

  • 人类为什么养殖野生动物?
过去,野生动物原本长期生活在野外,且未被驯化。而今,人类主要出于两个目的而进行野生动物人工养殖:

  1. 物种保护目的,一般由科研机构对濒危物种进行人工繁育,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2. 经济利用发展野生动物养殖业,一般为特许经营,《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由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发放,养殖单位驯养野生动物的目的是为获取利益:
  • 观赏:如动物园里的孔雀、水族馆里的海豚;
  • 皮毛利用:如水貂、狐狸、貉;
  • 药用:如鹿茸、熊胆、服翼;
  • 食用:如牛蛙、竹鼠、珍珠鸡。

狐狸是常见的皮草动物。来源:Unsplash

  • 商业目的的野生动物养殖存在什么问题?
商业目的的养殖业为了保障利润的持续获取,会忽视自身带来的问题,甚至会以夸大市场需求来合理化商业价值,然而,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并给人类环境动物带来危机。1. 病原体传递与公共卫生风险

动物检疫是人类与动物共处过程中不断习得的经验,以保障在利用动物的同时尽量减少因利用动物带来的危害。即便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人类针对家禽家畜已有相对严格的配套检疫标准,依旧未能完全避免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依旧需要不断审视畜牧业方法和流程,提高动物福利水平,以减少可能的风险。

在野生动物驯养方面,人类面对的是更大的风险,尤其野生动物身上携带的未知病毒,随着与人类的距离接近而增大感染人类的机会。作为大自然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在生命之网中承担着独特作用,它们少与人类接触,也并不威胁人类健康。野生动物养殖业,使得人类与野生动物生活环境有了交集,病毒在不同的宿主之间跳转演化,并通过食用、直接接触、中间宿主等渠道传播给人类。

即便动物检疫技术高速发展,也无法应对野生动物身上的病原体传播风险,SARS/MERS/新冠肺炎已经充分说明这一点。此外,由于野生动物养殖不能符合野生栖息地条件,必然导致疾病产生,为控制疾病所使用的药物残留也可能透过食用/使用野生动物制品而最终影响人体健康。

招牌菜为牛蛙的著名连锁餐饮企业,曾被爆出其牛蛙不合格。来源:腾讯网

2. 环境污染和物种入侵

人工养殖野生动物造成的环境污染触目惊心。以皮草产业为例,例如皮毛动物养殖和加工过程,动物的排泄物、加工所需的重金属和各种化工原料,会严重侵蚀土壤和污染水源。另一方面,从养殖场逃脱或被释放的皮草动物,有机会造成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这两个问题在牛蛙养殖中同样存在。牛蛙已于2003年被列入农业部发布的《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目录(第一批)》;养殖场中病死的蛙体,也常未经处理便被排出到水域。

河北石家庄市无极县皮革产业园内一条裸露在外的排污沟。来源:财新网

3. 对物种保护带来负面影响

野生动物在大自然中,与栖息地中各种物种形成稳定的生态关系,并在其中不断的演化自身物种优势,进化适应性,维护自身的物种繁衍能力。商业驯养业者常会从大自然猎捕野生动物以利用价值为标准驯化,一方面猎捕减少了野外种群数量,另一方面也对大自然物种发展产生干预。

野生动物和人类一样,需要有空间足够的生活环境、干净的食物和食物,才能保证健康的生活。以商业利益为目标的圈养,根本无法保障野生动物对栖息地的空间要求,以皮毛动物为例,狐狸、水貂、貉等野生动物长期居住在拥挤的笼舍中,缺少适当的活动空间,容易导致身体发育不良,甚至产生精神问题,出现刻板行为、自残、同类互食的现象;以大型动物为主的马戏团、海洋馆也有同样的问题。

同时野生动物驯养业的特许经营模式,也使得人们对野生动物基本需要产生错误的认知,进而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科学性产生疏忽,这也严重打击了野生动物保护的发展。(下一次我们还可以聊聊何为“科学性”)

皮草养殖动物在拥挤的笼中。图片来源:Tušti Narvai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进一步发现产业发展所牵涉的环境成本和生态成本已经远远超过其带来的利益时,产业就一定要被加以控制,并在这一过程中推动产业从业人员的调整。最近这些年,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投入巨大的精力,不断的关停撤并各类重污染产业,在全球环境治理方面显现出巨大的决心,颇有成效。

同样的趋势,正显现在野生动物养殖业,虽然无可避免会对产业利益者造成冲击,但清楚明确全面禁止商业目的的野生动物养殖的宗旨,从生态角度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路径,已经成为中国新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小编满怀期待,在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法规一定能得以完善,彻底清查人工养殖场,全面关闭违反公共安全和野生动物保护的繁殖利用机构,引导野生动物养殖企业有序退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