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汇编4|被遗忘的两栖类和爬行类

【未来 让大流行病不再暴发】One Health:线上智库研讨会系列

完整视频:被遗忘的两栖类和爬行类

 

2月2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发布后,牛蛙等两栖动物和蛇等爬行类动物是否禁食,引发公众的高度关注。目前,它们被列入水生物种进行管理,可以养殖食用。现况背后是否存在什么被忽视的问题?

本场将聚焦两栖类动物和爬行类动物的养殖利用,探讨2月24日《决定》的落实所需要的法律法规发展。在One Health的共同目标下,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需要有哪些改变的发生,以真正回归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主持人:

肖青(中国绿发会副秘书长)

嘉  宾:

童盈(央视记者,生态调查资深媒体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中国林学会自然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lifford Warwick(生物学家和医学科学家)

 

本场摘要

  1. 两栖类和爬行类是有生命感知力的,并有和哺乳动物相当的感觉能力。
  2. 两栖类和爬行类的驯养,是不可能以被剥夺野生种群和野生栖息地生态的方式发展的。同时,两栖类和爬行类的驯养,也将破坏饲养区的自然生态平衡。
  3. 扑杀的方式是不人道的。
  4. 驯养两栖类和爬行类存在人畜共患病的高风险。目前的两栖类动物驯养场,例如林蛙,都还是仰赖到野外猎取它们的卵,在人工环境下繁殖成为农场的养殖动物,破坏野生的动物族群。养殖场变成盗猎的洗白最佳场所。
  5. 遵循科学上的动物分类,不应当将两栖类动物划入水生动物,进而允许蛙类和龟鳖类动物得以继续食用,违反人大常委委会“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的决定。
  6. 由于两栖类和爬行类是野生动物,并不能被驯化,因此未来一方面不能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同时也不能被列入水生动物进行管理。

 

Clifford Warwick

英国生物学家和医学科学家

Clifford Warwick在伦敦生物学研究所获得生物学学士学位,专门研究爬行动物生物学、福利和保护,并且还是一位特许生物学家和特许科学家,同样从事爬行动物工作,并进一步获得了爬行动物福利生物学博士学位。他还曾在利兹大学医学院获得人畜共患病专业的初级卫生保健和医学专业资格。Clifford在爬行动物生物学、福利保护和相关问题以及人类医学方面发表了150多篇同行评议论文和书籍,并且是世界上有关爬行动物的权威性科学参考书《圈养爬行动物的健康与福利》的高级编辑(Chapman and Hall,1995),目前正在为Springer编辑新版本。

 

观点摘要:

  • 滥用两栖和爬行类动物的现象,正在全球发生

对两栖和爬行类都有很多的滥用存在,主要是被用作吃的、用作宠物的,当然还有传统的中医药,也有一些用作是剥皮的,也有一些用作古董行业,觉得这些动物的头可以被做成钥匙圈等等,甚至有些地方把小型的两栖动物装在小的塑料袋或者塑料盒子里面,用做钥匙圈,让它们死在里面,非常残忍。当然在旅游业也是,在动物园里,甚至有些动物表演也用到这些动物。

这些对于野生动物的利用带来的问题是非常多的,包括有些动物的福利受到了严重的侵犯。可以说以上所有用途都是这样的,都会在处理动物过程当中非常的不人道,在捕捉过程当中也没有专门的指向性,而是看到什么抓什么,对于整个环境都非常的有害。

目前来说,这些动物主要的获取方式还是通过从野外进行捕捉,有些养殖的数量也很高,但是和野外捕捉的数量相比还是很小的,所以大部分都是从野外捕捉。哪怕有些是在养殖环境当中养殖的,实际上养殖的方式仍然非常残忍,而且动物也离不开它们原有野生的生活状态,导致它们一直处于严重的应激反应当中。可以说,“两爬类”不管是用作食物、宠物,还是药用也好,都有严重的问题,而且是非常相似的。不管用途如何,都导致我们所看到这些动物被过度使用,用在不再必要的目的上面。

这个数据真的非常大,我们甚至不知道究竟有多大。比如我们知道最近所做的统计,超过115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有3000多个物种都是处于危险当中,甚至有很多濒危动物。在2015还是2016年也有一个研究发现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可能有25-40%的野生动物贸易都是非法的。

有这么多野生动物交易,其实并不处于政府的监管之下。它们是非法的,是在台面以下的,而且其中有很多是跨国的,从中国到欧洲,涉及到动物的数量就数以十亿计。很多在运输、关押、存储过程当中都非常不人道,在非常不自然的环境里。

 

  • 两栖类动物和爬行类动物有感觉的能力吗?它们是有意识感的生命体吗?

所有针对两栖爬行动物的动物感知研究,都证明它们是有感觉的,这是非常明确的一点,它们有能力去感受感知,而且它们是有意识的。

当我们使用以前所有衡量人类是否具有感觉的标准,就像用在人身上、狗身上的时候,我们发现用在爬行动物身上也是一样的,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一点。它们也会感觉到欢乐、焦虑、压力、应激反应——这种非常复杂的不是特别舒服的感受。它们也会激动、恐惧、痛苦、疼痛,所有这些感觉,大家能想到的,你能感觉到的东西,情绪上的,与感觉相关的,它们都有。所以很明确的是,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都是有感觉的,我们已经做了非常多的研究,也有许多的论文发表。不管是从生理上来讲,还是从解剖上面获得的证据来说,从大脑认知、脑科学、智商上都已经证实了,非常明确。所以我们不能把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和其他的动物区别对待,认为它们并不具有感觉,这是不正确的。

它们确实不是同样的动物,动物之间是有区别的,人和动物可以说也有很大的区别。哪怕包括在野生环境当中生存的动物,和城市里生存的人当然也有巨大的区别,但就像人来自不同的文化教育背景,会有不同一样,这种不同虽然存在,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如此,就认为这种动物就不像一种动物,它不是一种具有感情的动物,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已经通过完整的测试,各种实验证明了,两栖动物、爬行动物,有感觉,也有个性,甚至可以数数。所有这些都已经明确的证明了,这都是非常重要的。有感觉也就意味着它们所身处的环境,能够让它们更好的发挥天性。让它们处在一个合适的环境当中,可以查验到这种感觉是好的;如果环境不好的话,我们也有证据证明它们的感觉不好。这都是现在很明确的科学研究证据表明的。

要保护这些动物,第一点,我一般会从教育入手,我们尝试去教育大众,包括从农业生产的从事者,到教育民众和政府。教育是我们能做的第一件事,有非常大的贡献,可以获得公众的支持和同理尤其是那些本来可能会购买这些产品的人,他们也许在了解了之后就知道自己也面临一定的风险,所以会拒绝。

再往后我们还有两个关键的动作可以做,而且一定会非常有用。教育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是它的结果未必能够带来非常明确的对于现有现象的遏止。我们过去发现,真正有效而且非常快速的就是法律上的禁止,比如大家所说的,新冠肺炎疫情引发对野生动物问题的关注,在一些人的推动下,有了禁食野生动物的禁令。

在西方典型的情况是,野生动物有野生动物列表,野生动物和驯化动物就会明确的有区分,驯化动物有比如牛、鸡。如果只是把野生动物关起来驯养,并不能说它就不是野生动物了。在西方要参照这些权威的目录,我们有几个系统来进行野生动物的注册和列入。

首先是《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另外有《欧盟贸易控制和专家系统(TRACE)》,同时还有《外来入侵物种表(IAS)》,都是使用负面清单,也就是说,如果有一种动物经过明确就可以列入野生动物被保护列表上。但是有一个问题,证明哪些野生动物是否要受到保护的的责任,总是在野生动物保护组织身上,所以如果一种动物实际是野生动物,却未把它界定为野生动物,就会产生很多很多问题。但要去证明它是野生动物非常复杂的,要花大量的时间金钱等等,我们一直都在追逐这个问题,所以总是在物种保护上慢了一步。

其次,现在也出现了一些正面清单(白名单)的保护做法,比如两栖类和爬行类都在正面清单上,而大部分立法系统都是在负面清单上工作的。正面清单意思是,一种动物除非是被证明了它可以被利用,你才能用。在证明它可以被利用之前,必须被当做野生动物好好保护起来,而且人接触它可能还有危险,所以是从根本上把这个机制颠倒过来了。不再像以前,人可以一直用它们,直到被证明这是有害的。而现在我们还未证明它无害之前,就不能利用,这是一个原则上的改变,而且是在全球社会上大家都已经认同的一种方式。

就像大家的驾照一样,你只有取得了驾照才能开车,而不是先开车,然后再取得驾照。医生也必须要有了执照才可以执业,飞机飞行员等等也一样,这都是正面清单的例子,要先拿到证明才能从业。所以我们认为在野生动物保护上,也应该用这样一个正面清单的方式。

正面清单出现意味着,大家只能在正面清单列表上面所允许的范围内从事相关的工作,在列表上面没有出现的都属于未知的不可涉及的领域。这不仅是对于两爬类,对于所有野生动物来说都是如此。

在确认它们可以被进行交易之前,要有足够的科学证据支持它们可以不作为一种野生动物,被管理、被交易之前,任何人都不能进行交易。这种尚未被界定的动物,在这种情况下,例如显然是野生的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哪怕是水生的也好,都不应当被人们像对待鸡、牛那样对待。因为鸡、牛都是已经在明确的正面清单上的,它们都是驯养的家养动物,而“两爬”就不应该是。所以这是明确的原则上的区分。

 

  • 两栖类和爬行类的人畜共患病

将近40种已知的传染病是可以在两爬类和人类当中共患的,这都是人们有可能患上的疾病,如果人们间接或直接接触到两栖和爬行类类动物的话,有近40种疾病存在可能性。而且这些疾病有非常多的病原体,把这些病原体分类的话,其中包括各种病菌、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有一些非常小的寄生虫会进入血液当中,也有大型的寄生虫可以进入人的肠道内。所以这些都是非常严重的威胁,都是现实存在的。而人们在食用野味的时候,我知道在某些文化中,大家认为只要把它们煮熟了就安全没问题了,这并不是真的。确实对于某些病原体我们有办法把它们解决,比如一些微生物和寄生虫是可以解决的,但是某些能够耐高温的,比如导致蛋白质生病的病毒,导致疯牛病的病毒,以及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病毒,就不能通过烹饪的方式把它们去除掉。

这些需要去控制的感染是非常复杂,非常难的。人们在感染这些疾病的时候甚至都不知道,有的时候甚至要在体内潜伏好几年才发病,因为它是来自于两栖类和爬行类的病毒,真的感染之后发病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比如一年之前接触的“两爬”,今年才发病,这种情况都很常见。

如果食用两栖类和爬行类野生动物(如:林蛙、蛇等),首先有很多胃肠道可能出现的疾病。如我们很常见的沙门氏菌的感染,还有大肠杆菌的感染,都会通过病从口入的方式进入到人类的消化道当中,而且这两种细菌都是在环境中可以大量长期存在,所以非常危险。

另外,我们知道它们对于身体的影响,有的时候并不是非常严重,但是会长期导致人的腹泻等等。每年在美国就有7万人因为是饲养爬行动物作为宠物,而感染相应的疾病,甚至还没有食用它们。在英国饲养爬行动物作为宠物,每年得病的人也在5500-6000人之间。大家可以看到,光是饲养就会有这么多问题,更不要说食用了,长期来看更是如此。

另外还有一个相关的问题,现在媒体上面一直都在谈新冠病毒。除了新冠之外,其实有很多可能的病原体导致相同严重的结果,比如在非洲出现的埃博拉病毒,来自于一些蝙蝠,导致患病者50-80%都会死亡,而现在的新冠只有10%左右。另外在亚洲市场上也看到过,比如禽流感、猴痘的病毒;之前还有非典型肺炎;同时也有食用动物或者宠物动物当中出现过中东呼吸综合征(来自于哺乳动物的);当然现在的新冠病毒也是从动物身上来的。所以有很多潜在的疾病都存在于动物身上,动物可以长期与之共存,但是人却没有办法抵御它们。而人主动接触这些动物的话,可以说是在邀请这些病原体进入人类社会当中,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情。我们应当与野生动物保持距离,不应当去食用它们。

 

  • 什么会是下一次大流行病的最坏情况?我们可以预防吗?

首先现在有3万多种细菌,有7.5-30多万种寄生虫,60-80万种不同的病毒,这些都存在于地球之上,大部分的情况下都是在自然界中和谐存在的,因为大自然已经达成了一种平衡。但是,随着我们人类进一步的侵占野生自然的环境,大家可以想象,这么大数量的细菌、寄生虫和病毒都会越来越接近于人类。

SARS对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230亿美元,而现在的新冠病毒在全球已经造成4万亿美元的损失。大家可以想象到,下一次再出现这样的情况,一定是会非常严重的。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大家已经意识到这些野味市场可能存在的问题。哪怕是和现在的新冠病毒比起来,说不定现在的新冠病毒都算不了什么,下一次可能会更早。

刚才我所谈到的那些病原体,都是在野生动物身上存在的,是非常正常的。它们被野生动物所携带,但不对野生动物产生任何的健康问题,但是当生态平衡被打破的时候就会对人类造成直接的疾病症状。

有一些细菌病毒,甚至都没有办法通过现有科学技术手段把它们分离出来,非常的困难。有些寄生虫病原体根本没有办法找得到,即使找得到也没有办法把它剥离开来。像这样的野生动物,特别是我们今天谈的“两爬”类,也包括鱼和鸟,有很多都是没有办法通过烹饪的方法让它们保持安全卫生的。

在目前的情况下,我特别想说一点,现在西方很多人都有一种敌视中国,妖魔化中国的趋势,我觉得这对任何事情都没有任何的帮助。我认为中国在很多方面比西方做得更好,我们现在知道在西方其实官僚主义是很严重的,而在中国一旦中央政府通过了一个决策,剩下实际执行的工作是非常高效、非常快速的。

西方也可以在这点上,向中国学到很多东西。而我们在动物福利的科学上有着很多深刻的研究和经验,这一点我们也希望中国的政府能够加以关注,One Health概念之下的动物福利希望大家都能够了解,特别是中国政府。

 

童盈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生态环保调查记者,2019年5月荣获关注森林活动20周年突出贡献个人,生态调查资深媒体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中国林学会自然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担任多个环保NGO高级讲师。在媒体行业从业多年,主攻环境污染、生态保护类新闻报道,每年参与两会报道及大型重要节目策划,2007年荣获全国环境类最高奖项——中华环境奖。2009年荣获梁希“关注森林”突出贡献个人,得到时任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接见。2019年荣获“关注森林”二十年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得到全国政协主席汪洋接见。童盈是中国第一个用电视语言报道PM2.5颗粒物污染的记者,是推动环境领域立法:新《环保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等生态法律修订完善的主力军。由于报道的国际影响力,得到美国国务院邀请成为新闻专业的访问学者。个人成就及主要作品重大事件:连续18年两会报道,曾任《小撒探会》主策划人,参与国庆60、70周年报道,全程报道5.12汶川地震,广西抗旱、吉林水灾抗洪抢险直播报道记者,西藏解放50周年大庆,新疆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特别节目报道。

 

观点摘要:

  • 林蛙:一个基石性的物种,能够保护森林的生态完备

我工作中和爬行动物或者说两栖动物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在2018年的时候,我们在中国的东北地区调查了林蛙的情况。两栖动物分三类,一类是没尾有腿的,一类是有尾没腿的,一类是有腿有尾的。林蛙就属于没尾有腿的两栖动物,被称为“森林的卫士”。在东北地区,尤其是在中国林区非常密集的地方,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基石性的物种,能够保护森林的生态完备,也防止一些病虫害的发生。

但是我们会发现,这些林蛙在被掠取的过程当中,量是非常大的。因为有大量的养殖户或者他们背后的公司会进行林蛙的收集,做什么呢?第一是食用,直接做烹饪饮食的原料。第二是药用,林蛙在中国也叫雪蛤,它主要的成份是脂肪或者蛋白质,这些东西被夸大了药用价值。很多人对林蛙非常的喜欢,觉得它有大补的作用,女人吃了可能会养颜,男人吃了是壮阳。其实这些都是一些误区,所以它被食用的量非常的大。

2008年,我们就做了关于秋季林蛙下山遭遇灭绝式猎捕的节目,当时影响非常的轰动。这也是我们近些年来,第一次将林蛙这个物种作为一个被盗猎的物种展现在屏幕中。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林下经济的发展中,林蛙是被作为当地政府或者林业部门主推的产业。这个产业是允许养殖的,但现在为什么我们节目觉得它对生态产生破坏了呢?是因为我们在大量野外调查中发现,这些养殖户养的林蛙和野生的林蛙是分不开的。

也就是说,现在这些林蛙不能够完全实现人工模式的养殖,而是一种半人工模式的养殖。这种半人工模式的养殖,其实对生态的破坏还是很大的。难以区分它们是野生的还是养殖的,这种养殖模式不是全封闭的,而是野外取了林蛙的卵之后,在春季的时候又放到山上,到秋季的时候再大量把这些林蛙抓起来使用。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重要的现象。

其实在森林里,林蛙的多与少对生态的平衡都会有影响。举个例子,比如林蛙的数量下降了,可能对森林的病虫害就会有影响。如果林蛙的数量增加了,其实对生态也会造成破坏。为什么呢?因为森林里面,它们吃的昆虫很多,一些有益的昆虫或者濒危的昆虫也会受到影响。大自然是一个平衡的状态,千百年来它形成的这样一个状态,不能人为去打破它,打破它就会承担这样的后果。所以我们作为记者或者作为生态的吹哨人,发现了一些问题之后,就要把这些东西写出来。我也给农业农村部提了这样一个建议,希望他们未来不要把两栖野生动物归口到水生野生动物中去,更不要把两栖动物列入可以驯养繁殖的目录里。比较庆幸的是,到目前为止林蛙还没有被列入可以养殖的范围。

其实以林蛙为代表的其他野生动物,比如说蛇类也是在中国地区被食用比较多的,因为有些地方的小吃或者名吃,一些特色菜,就有这道菜。有一些药典里面也曾经提到,比如食用这些野生动物可能会有一定的作用,那么在现代人生活中就对它有一些误读了。所以在这些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这也是我们全国人大实施“禁食令”以来,我们做的一些成功性的工作。可以说到现在为止,中国政府对于禁食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重要的野生动物,还是做了很大改变的。

现在深圳和广州的禁食令,都已经把两栖类的蛙类划入到水生动物。因为这件事情,我采访过中国最顶尖两栖动物的专家,是编写两栖爬行动物大纲图谱的专家(中科院的)。他们给我的解答是,如果蛙类作为水生生物,这是不符合常理的。因为它们只有在卵的期间是在水中的,其他大部分时间是要在山上的,所以它作为两栖动物,不能简单就划到水生生物里去。第二点,其实任何的地方法规都要尊重上位法,也就是说,国家的法律是怎么样。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正在研究当中。但是地方的法一定要遵从国家的大法,国家法律将来出台之后,如果是定到了水生,那可能是另外一个说法。目前为止,据我的消息,中国还没有把蛙类划为水生,它目前还是归国家林草局来管理,是作为两栖动物来管理。

 

  • 到底是野生动物还是养殖的动物

我想谈另外一个现象,从售卖者说起,售卖者卖的到底是野生动物,还是所谓养殖的动物。有一个特别怪的现象,他们在网上推销的时候,一定会说是野生的。但是,当执法人员去执法或者我们采访的时候,他们肯定会说这是养殖的。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他在售卖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一个噱头,越是野生的人们越喜欢,这也是人们的一个陋习,特别希望原生态的东西,希望得到野生的东西。但是真正是养殖的话,售卖者也不愿意说是养殖的,他们要打野生的品牌,但实际上可能分不清是野生的还是不是野生的。

从林蛙说起,它的卵是从野外获取的,也就是说最初的源头是野生的。比如说蛇,蛇的母蛋其实也是从野外山里拿来的或者盗猎来的,但是孵化出来的又称它们是养殖的。

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根本分辨不出来什么是野生的,什么是养殖的。只是觉得一方面是猎奇,另一方面觉得对自己的身体是一种大补,可能就会购买。消费者端在宣传上还是缺乏的,就是对他们的生态教育也好,环境教育也好,这方面还是欠缺的。我想劝告这些吃野味的人,已经过了那个时代,现在人类进入文明的社会,尤其是现在对生态文明要求这么高,就应该转变思想了。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生态教育,加强最基础的学习,普法的学习,能够让广大的农村地区,偏远的地区,包括普通的老百姓,从小就意识,这些东西不能够去碰。如果是药用的,药厂也应该有严格的监管,来源必须是从养殖动物里获取的。

刚才谈到我们到底能不能分清野生,还是不是野生的。一大部分野生动物驯化养殖过程当中,其实搀杂了从野外直接获取的动物,这就是也存在监管不利的问题。有些区域在过去很多年里,在野生动物的利用方面还没有做到严格的执法,或者政策还没有做到完完全全可以利用的阶段。

前段时间我给农业农村部写了一封信,像林蛙、蛇是没有被列到这次公布的驯养繁殖目录里去,这还是令我们非常高兴的。因为全国人大出台了总的禁食野生动物的决议以后,各个部门都在行动,包括国家林草局,因为原来两栖动物都是归口林业草原这方面来管理。

农业农村部管理的是能够被批准的养殖业,它是作为畜禽养殖的管理部门,所以是由农业农村部来公布这样一个名单。我知道有很多养殖户,中国据说有十几万林蛙的养殖户,以及养蛇类和其他野生动物的养殖户数量也是非常大的。这些人他们未来怎么生活呢?他们可能会提出很多意见,会给农业农村部写信,建议什么样的动物能够加入,什么样的动物必须要加入。

在这段时间我也专门写了一封信,把我的态度表明了,表达我自己是一个从事什么样职业的人,然后我从事的工作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就把林蛙的现象写了。因为现在林蛙的养殖不具备人工养殖的能力,它只是半人工的养殖。

这段时间大家都很挣扎,我们很挣扎,那些养殖户们很挣扎。但是我相信对生态的认识,对大自然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中国在生态文明的指引下,我相信未来肯定会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能够给全世界树立一个非常良好的典范标杆。

人类的很多疾病来自于野生动物,这是不争的事实。我手里拿的这本书,这是美国人写的,他在90年代的时候就发表了,叫《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其实在全球都非常流行。里面提到了,在近代史上主要的杀手,比如天花、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疟疾、瘟疫、麻疹、霍乱,它们都是从动物的疾病中演化来的。

刚才教授也谈到,像埃博拉病毒、MERS疾病,都和野生动物有关系。包括这次新冠病毒,虽然现在目前它的病源到底从哪里发生的,还没有最终的确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是来自于野生动物,野生动物能传播疾病是肯定的。

但是有一点,野生动物不会自发的传播疾病,而是由于人类不当的利用或者在跟野生动物接触过程当中感染了疾病,发生了人传人。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我在工作中也碰到过这样一件事情。我们2014年去做候鸟的盗猎(报道),其中就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大量候鸟被捕捉到了之后,由人类去把它们给催肥,这些催肥的鸟再被一些人食用。在这个过程当中,鸟和人就有一段时期非常近距离的接触,因为人要给鸟喂食,要让它们继续生存下去,这就容易让野生的鸟类感染人类的病菌。

在这个期间,我采访过几位专家,他们曾经提示过,其实H1N1疾病很有可能是因为野生鸟类感染了人类的疾病。在野生鸟类没有抗体的情况下,它会迅速的蔓延,也就让野生的鸟类得了这种疾病。但是野生鸟类又可能传到人类的家禽,使家禽得禽流感,最后又回到人类。

我想说的是,这是我真正在工作中遇到过的,野生动物也可能会受人类的影响而感染,人类也有可能在饲养它们的过程中受到它们的感染。其实规范的养殖非常的重要,刚才我们说了野生动物不管是从国际上,还是在中国,都应该遵循一个原则,应该有一个白名单(目录)。什么样的动物能够达到人工驯养的技术了再去养殖它们,如果达不到坚决不能够养殖。如果养殖的话,也应该规范的养殖,而且还要加强监管,而不是放开的养。

回到林蛙,林蛙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疾病呢?其实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它能够传播对人类有影响的疾病。但是由于人类养殖林蛙,或者在森林里获取林蛙,对物种基因的纯正性和基因的遗传性都会造成影响。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林蛙有可能被搬到另一个地区。这个地区的林蛙有可能由少变多或者由多变少,雌性的林蛙可能会变少,雄性的可能会变多,物种的变化都会受人类的干扰,那么对它们基因的繁衍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其实研究野生动物,不光有病菌这一点可以让我们警醒,对于物种的繁衍,对大森林生态的健康,我们也应该去关注。

我觉得我们人类对于野生动物,对自然的认知,这么多年来,也未必能够完全看清楚这个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对于自然的学习或者了解,需要一个逐步的过程。下一个疾病到底是什么?这个是没法判断的。

中国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经历过那样一次大的疫情的突发事件,到今天中国出现的新冠病毒。这两次大流行,最后一次被定义为是百年一遇的病毒的模式。我想,人类真的是应该好好的反思,我们在利用野生动物的道路上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么样去看待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现在的技术真的达不到能够合理有序的利用野生动物,就应该放一放,停一停。我们应该为这个地球,为世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首先应该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欲望。这些东西可能会有一定的好处,但是人类在利用它们的时候,目前达不到技术水平的时候,真的就应该停下脚步。


 

主办单位

iCARE生命关怀教育研究学院

iCARE是行动亚洲生命关怀教育(CFL)计划的学术分支。通过持续性研究,跨学科领域地发展生命关怀教育的主题,并与大学和产业合作,以创新科技、人工智能和互动媒介等数字平台形式,提供教育课程。iCARE生命关怀教育研究学院iCARE生命关怀教育研究学院

 

联合发起单位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

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全国性公益公募基金会,也是2016年9月1日《慈善法》实施以来,全国首批认定公募资格的16家慈善组织之一,简称中国绿发会、绿会。

自成立至今,致力于倡导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在创新、研究、科普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受到广泛关注与赞誉。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One Health研究中心暨广州同一健康研究中心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下属科研机构,2014年成立。中心以One Health为理念来促进跨学科的研究与培训,包括实验室研究、采样策略以及复杂公共卫生、兽医卫生、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诊断方法,并以中山大学为基础,将One Health研究中心逐步建设成为中国首个One Health研究与培训的专门机构。在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One Health研究中心主任陆家海教授的广泛发动和倡导下,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校友会副会长刘汉江积极组织分布在公共卫生战线各个领域的校友,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校友会广州联络处,并由广州联络处共同发起成立了广州同一健康研究中心,为同一健康理念及知识的普及与传播,推动One Health跨专业、跨部门专业培训的国际合作。

 

山东大学动物保护研究中心

成立于2012年,是一个依托于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校级非实体科研机构。中心主要使命是从事动物保护的社会与伦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相关立法与社会政策的建构。中心目前有16名成员,他们都是来自国内外不同科研单位或机构的全职学者与科研人员,分属于动物保护的不同研究领域,包括动物伦理学、动物行为学、野生动物保护、动物保护法学、社会学、公共政策研究以及文化与民俗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