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汇编1|野生动物商业圈养利用带来的全球流行病隐忧
【未来 让大流行病不再暴发】One Health:线上智库研讨会系列

完整视频:研讨会1 野生动物商业圈养利用带来的全球流行病隐忧
新型冠状病的肆虐,引发的不仅是全球疫情暴发,还有全球对于人类与野生动物间生活界线的反思与探讨。国家农业农村部也于本月发布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征求意见稿)》,在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日期5月8日前,行动亚洲与大家透过五场线上智库研讨会,探索预防大流行病和动物利用的未来选择。
主持人:
苏佩芬(中国绿发会行动亚洲基金管委会执行主任,行动亚洲创办人)
Dawn Peacock(行动亚洲国际项目总监)
嘉 宾:
Dr. Barbara Maas(国际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及学者)
张晓红(数据分析师,野生动物与自然爱好者)
本场摘要
- 人畜共患的大流行病与野生动物之间的连结纽带,就是人类与野生动物的接触。
- 被商业圈养的野生动物是不可能得到它们所需要的动物福利环境与标准。
- 大量的动物圈养于动物福利低落的环境,增加了疾病产生的风险,因此造成目前的人畜共患病占新型疾病的70-80%。
- 中国对肉类的需求激增,推动了对动物的商业开发与不当利用。
- 动物驯化需要数千年,以驯养繁殖数量作为驯化成功标准是不具科学性的,因此建议应将所有野生动物从《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中特种畜禽名单上移除。
Barbara Maas
国际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及学者
Barbara Maas博士三十年来在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和动物福利领域的工作,遍及了全球每一块大陆。终生的激情和对大自然深厚的亲属感一直是她一生的指导原则和驱动力。
作为一名接受过正规训练的动物学家,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后学位前,她在剑桥大学塞伦盖蒂学院投入她对蝙蝠耳狐狸的博士研究。自1995年以来,她一直担任世界各地野生动物保护和动物福利团体的顾问和首席执行官,曾任新西兰政府官员,海洋海洋捕获量减缓工作。同时也一直致力于猫狗皮草被从国内出口到英、德国的问题,并对在欧盟范围内实现对这些产品的进口禁令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观点摘要:
-
社交距离,应首先实现隔离人类和野生动物的接触
动物的利用和大流行病之间的联系,主要是人与动物的接触。野生动物远早于人类就存在地球上了,大多数情况下,野生动物在栖息地达成适应性,保持着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野生动物身上所携带的病菌和病毒并不会发展为疾病,并不应当影响到人类。
野生动物栖息地通常远离人类,也不会对人类造成影响。进入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人类通常都是掠食者,无论是以何种目的接触动物,原有的生态平衡都可能会被打破。不管是人类进行什么样的活动,伐木也好,开路也好等等都会造成更多的接触,这些接触都可能导致动物身上的病毒外溢而造成疾病的流行。
野生动物在栖息地组成相对稳定的区域生态平衡,它们彼此之间形成了支持和约束的关系,细菌和病毒也在其中起着平衡的作用。通常野生动物不会跨越栖息地对外部产生影响,但人类针对野生动物的商业利用活动,导致野生动物可以互相接触到本不该接触到的物种与群体,就会导致病毒有可能进行重组突破,就好像给了病毒在全球旅行飞来飞去的机票一样,从一个大洲到另外一个大洲,所以这是很不幸的。可以说,我们很有可能正在等待下一场动物源疾病。
75%新的流行性疾病都是来自于动物的人畜共同疾病,也就是说人类很少再去自己产生新的疾病了,这一点是值得大家注意的。在1980-2013年,人类有1200多次的疾病暴发,导致数万人都受到其影响,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这一点影响到了很多国家。
2月24日中国颁布“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的决定,表明中国已经作出了一个巨大的进步。我们之前都是在梦想这一天的到来,但是其他的用途也应当被禁止,因为病毒并不管圈养的动物是用做取它的皮毛,是用来吃,是用来观赏,是作为屠宰的用途,还是用于展示宠物等等,病毒不会区分这些。病毒的传播一旦开始,就可能会危害人类。所以我们如果想让人类保持健康,那就应该减少甚至杜绝与野生动物的接触,也就是说,要拒绝野生动物贸易,拒绝消费任何野生动物制品。
-
停止圈养野生动物,避免动物应激反应带来的疫病传播
包括人类在内,动物在生存的时候,会与环境当中的刺激因素一直进行互动,转移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所以动物一直都在努力去适应环境,适应性是动物的能力。
在生物学上,动物的繁殖和繁育是基础的需求之一,动物都需要去繁衍下一代以维持物种延续。很多的调查研究都表明,将野生动物圈养起来,使得它们偏离了原有的生存方式和环境,有些动物很难在圈养环境下正常繁衍,比如大熊猫;有些动物虽然可以繁衍,但始终处于应激状况。只是在大规模养殖情况下,没有人去关注这些应激动物的问题。
动物的应激反应是一种生物学的术语,指的是它的生物机能受到负面的影响。当外部环境变化到了一个程度,让动物无法再适应了,比如说圈养情况下,各项资源都受到了限制,这些动物吃不到它们熟悉的食物,睡觉的时候有难以忍受的噪音、光线太强、睡眠不足,或者是恐惧、口渴等,会导致动物本身内在生理产生一些负面的变化,从而影响它们的行为,影响到动物的寿命、荷尔蒙等等。
野生动物被圈养的时候,以及大规模的集约化养殖时,这些负面影响因素大量存在无法被改变,动物处于应激反应是长期的。一方面应激动物会将自身携带的病原体释放给周围的环境;另一方面,应激动物容易受到外部病原体侵袭,充当中间宿主成为病毒演化的桥梁。比如这次的新冠病毒就很有可能在野生动物和畜禽动物当中,包括在大规模的养殖场里面,都有可能通过中间宿主传给人类,最终就造成了我们现在疾病大流行。
人在面对这些病毒的时候也是很脆弱的,所以很重要的一点是野生动物应当要被当做野生动物来处理,应当从《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当中被移除,不允许被养殖。因为它就像一个定时炸弹,中国并不仅仅有大量的野生动物的消费,而且也存在很多从别的国家的进出口的情况,包括一些爬行类动物,会从中国出口到欧盟和美国等等。就好像给了这些病毒和野生动物一张头等舱的机票一样,如果进一步利用这些动物去获取它们的皮毛、肉蛋,为了观赏去养作宠物的话都会非常的危险,所以我们需要严肃的考虑这个问题。
张晓红
数据分析师,野生动物与自然爱好者
毕业于澳大利亚北领地大学,拥有财务和会计硕士学位,长期为中国多家公司从事专业财务数据分析工作。同时身为一名野生动物和自然爱好者,不仅将喜好作为研究,也结合专业,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撰写了关于传统农场动物与集约化养殖野生动物之间的数量与不同国家人口数及其肉类消费需求相关的文章等。
观点摘要:
-
大规模养殖商业利润追求与高福利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首先我们要明确养殖企业和养殖户,他们养殖动物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就是为了追求利润。追求利润就需要压缩成本,大规模的养殖本身就是为了降低成本;反而高福利的养殖一定会抬高成本,比如给动物更大的空间就可能需要更大的场所、更多的房租,添置一些丰容材料也会需要额外的成本。所以本身这两件事就是矛盾的。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高福利养殖能够成为可能呢?就是有公众愿意为高福利养殖的动物产品支付更高价格的时候,或者对低福利的养殖,比如皮毛动物的养殖是活着剥皮,这一定是低福利,公众抵制这种行为,用钱来“投票”,不购买他们的产品,使他们的收入下降,这个时候才能迫使这些养殖企业转型为更高一些的福利形式。
所以公众的消费是能够促使高福利养殖转变的,但这需要两个前提。第一,需要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公众本身自己是高福利的生活状况。第二,公众有意识,认为动物本身是能够感知苦乐的,有情绪,有恐惧,他们理应在屠宰之前过得稍微好一点,所以公众愿意多支付一点钱,使动物在屠宰之前福利能够提高一点。
-
各国疫情发生状况与本国养殖动物数量密度、经济状况及卫生防疫水平息息相关
美国和中国都是畜牧业国家,养殖的动物数量都是比较大的。尽管这两个国家病毒检测水平比较高,卫生防疫水平也比较高,但是还是经常发生各种疫情。像美国2003年疯牛病发生,各国下达了进口的禁制令,美国遭受了几十亿美金的损失。还包括2009年猪流感,后来的禽流感,都给自己的国家和全世界造成了上万亿的损失。
中国,发生过大家都熟知的非典疫情,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还有每年都会发生的禽流感;2008-2009年非洲猪瘟的流行,这种病的流行使得猪的存栏量下降了40%,猪肉价格飞涨,到目前也没有恢复;以及目前的新冠病毒,这个大家知道了。
再看新西兰,虽然是畜牧业国家,但是动物的绝对数量是少的。虽然是“处于羊背上的国家”,但是羊真正的数量只有中国的约1/10,而且猪和家禽的养殖数量都特别的低。并且新西兰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动物进口防疫非常到位,所以新西兰在历史上没有重大疫情发生过。
再看看印度,虽然家禽和猪的数量、密度远远低于中国和美国,但是它的公共防疫水平不算高,所以一旦禽流感发生以后,死亡人数是高于美国和中国的。
-
大部分的病毒传播发生在养殖场的阶段,野生动物被纳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被允许饲养依旧是疫病的大隐患
中国的相关法律现在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野生动物养殖现在分为五种用途:食用肉蛋、皮毛、观赏、药用、实验。关于野生动物和畜禽区分,在今年人大“禁食令”颁布后,要求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现在新发布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征求意见稿)》,值得警惕的一个现象是,这个版本里面将畜禽入选的标准做了很大的改变。以前畜禽入选的标准一共有四条,其中包括了两条:第一,畜禽的表形必须要和野生动物相比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第二,畜禽必须要在生产中被广泛的应用。在新的版本中,这两条都被取消了。这意味着只要有防疫检疫的规程,养殖的野生动物都可以被划分为家畜家禽。这一条恐怕是为未来更多野生动物划分为家畜家禽扫清了道路。因为按照这个标准,有很多的野生动物,如猫科、犬科、禽类都是有检验检疫规程的,包括很多珍惜濒危野生动物,都能够被划分为家畜家禽。这样对野生动物保护来说是一个坏消息,具有非常大的隐患。
现在非食用性的野生动物养殖仍就是合法的,所以我们不知道禁食以后,这些野生动物养殖的种类和数量能够降低多少?因为大部分的病毒传播发生在养殖场的阶段。未来疫情风险是否能够降低取决于两条:第一条,修法以后,野生动物,包括特种畜禽养殖数量和种类最终是多少?第二条,对未来的野生动物养殖,畜禽养殖是被鼓励还是遏制?因为这关系到未来数量和种类的变化。只有在数量有效降低,政策遏制的情况下,疫情的风险才会有效降低。
野生动物和畜禽的区分最终是怎么被更新的呢?是受几方面的博弈,是属于公共卫生安全、动物产业经济、野生动物保护,这三方面的博弈。虽然中央将公共卫生安全放在第一位,将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但是因为各方有它自己的利益,所以法律最终如何修订,还是需要大家的关注和监督。
关于《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我想了解的是,农业部对《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的策略是什么?《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本身是希望加长,还是希望缩短?如果加长的话,它的来源是什么?来源势必是野生动物和国外的进口物种了。我的想法是希望保留野生动物和畜禽的界限,聚焦在传统畜禽上来满足人类需要,将生物多样性留给野外的野生动物。
主办单位
iCARE生命关怀教育研究学院
iCARE是行动亚洲生命关怀教育(CFL)计划的学术分支。通过持续性研究,跨学科领域地发展生命关怀教育的主题,并与大学和产业合作,以创新科技、人工智能和互动媒介等数字平台形式,提供教育课程。iCARE生命关怀教育研究学院iCARE生命关怀教育研究学院
联合发起单位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
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全国性公益公募基金会,也是2016年9月1日《慈善法》实施以来,全国首批认定公募资格的16家慈善组织之一,简称中国绿发会、绿会。
自成立至今,致力于倡导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在创新、研究、科普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受到广泛关注与赞誉。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One Health研究中心暨广州同一健康研究中心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下属科研机构,2014年成立。中心以One Health为理念来促进跨学科的研究与培训,包括实验室研究、采样策略以及复杂公共卫生、兽医卫生、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诊断方法,并以中山大学为基础,将One Health研究中心逐步建设成为中国首个One Health研究与培训的专门机构。在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One Health研究中心主任陆家海教授的广泛发动和倡导下,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校友会副会长刘汉江积极组织分布在公共卫生战线各个领域的校友,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校友会广州联络处,并由广州联络处共同发起成立了广州同一健康研究中心,为同一健康理念及知识的普及与传播,推动One Health跨专业、跨部门专业培训的国际合作。
山东大学动物保护研究中心
成立于2012年,是一个依托于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校级非实体科研机构。中心主要使命是从事动物保护的社会与伦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相关立法与社会政策的建构。中心目前有16名成员,他们都是来自国内外不同科研单位或机构的全职学者与科研人员,分属于动物保护的不同研究领域,包括动物伦理学、动物行为学、野生动物保护、动物保护法学、社会学、公共政策研究以及文化与民俗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