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令政策之外,为了自身健康,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千呼万唤始出来~5月27日,农业农村部正式公布了《国家畜禽遗传目录》(以下简称《目录》)。

《目录》中的动物,将被允许合法进行商业圈养利用。这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且听小编一一道来~
相较征求意见稿,内容有何变化?
相较4月8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的《目录》内容有如下变化:
- 火鸡由【传统畜禽】变为【特种畜禽】;
- 特种畜禽中增加了【番鸭】和【鸸鹋】;
- 特种畜禽中,原【蓝狐】变更为【北极狐】。
《目录》与我们的生活有何关系?
疫情的暴发,引发全球对人类与野生动物间生活界线的反思与探讨,而野生动物的商业圈养利用与之密切相关。
行动亚洲iCARE生命关怀教育研究学院与中国绿发会,联合中山大学One Health中心、山东大学动物保护研究中心,共同发起了【未来 让大流行病不再暴发】One Health:线上智库研讨会系列。在4月27日第一场《野生动物商业圈养利用带来的全球流行病隐忧》中,中外专家共同探讨了,野生动物商业圈养利用与公共卫生安全的联系。
1. 野生动物商业圈养利用,增加了人类与野生动物的非自然密切接触
多数情况下,野生动物维持着与环境间的平衡,其栖息地远离通常远离人类,因此携带的病毒不会发展为危害人类的疾病。而针对野生动物的商业利用活动,无疑打破了这种平衡,为病毒创造了跨种传播和重组变异的机会。
《目录》中的野生动物,除标明“非食用”的皮草动物外,其他种类在商业利用目的上并没有严格限制,可能作为毛皮、食用、药用、实验、娱乐等多种用途。但病毒并无法区分这些,无论何种用途,传播一旦开始,就可能威胁人类。
换言之,为保障人类的健康,需要停止各类野生动物的商业圈养利用,以减少与野生动物的接触,而不仅是禁止食用。

来源:Tušti Narvai
2. 动物福利低落的圈养环境,导致动物应激反应,增加疾病产生的风险
部分野生动物虽达到一定的养殖规模,有数十年或上百年的驯养历史,却并非真正意义上被驯化。相较于猪、牛、鸡、鸭等经过上千年驯化的家养动物,它们并不能很好的适应人工养殖的环境。
同时,与其他所有商业活动一样,对野生动物的商业圈养利用也是为了追求利润。而要为人工养殖的动物提供高福利的环境,也需要花费更高的成本。因此,养殖过程中的动物福利往往难以保证。
但这关乎的不只是动物本身。动物福利低落的环境及动物对环境的不适应,都能够造成动物的应激反应。就像人类若长期承受高度压力,导致免疫力下降,比起健康状态良好的情况下,会更容易患上各类疾病。应激下的动物,一方面更容易受外部病原体的侵袭,另一方面也会向外界释放自身携带的病原体。尤其密度较高的大规模养殖环境,极易成为病毒传播和重组的温床。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击观看本场完整视频,
或在此获取文字汇编~
为了你我的生活及健康,可以做些什么?
虽然目前的相关法律法规仍有许多优化的空间,但作为个体,每个人在生活中的每一次实际行动,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正面影响力,都可以成为对人类生活的巨大保护。为保障人类自身的健康安全,我们可以帮助推动停止野生动物的商业圈养利用:
- 不食用野生动物及其制品。
- 不到访野生动物市场,如发现身边有这样的市场可向有关部门举报。
- 不购买野生动物制品,如皮草、含野生动物成分的药品等。
- 不饲养珍奇野生动物作为宠物。
- 不到游乐场观看马戏表演,减少去动物园和海洋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