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来阿拉善和马彦伟种地吗?同理心亲子夏令营圆你“诗和远方”的梦想
你知道阿拉善吗
这里不仅仅有诗和远方
还有满天的繁星
和无尽的沙漠

三百年前,那位写下“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的多情僧人——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在弟子的保护下从青海逃离,流落阿拉善弘扬佛法,传播佛教达30年之久。仓央嘉措把阿拉善作为最后的理想归宿,阿拉善视仓央嘉措为永远的传奇。
贺兰山下广宗寺仓央嘉措圆寂之地
阿拉善,这片充满“诗和远方”的土地,却也是中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方之一。中国总共才八个大沙漠,阿拉善就占了仨,境内90%以上是荒漠化土地。一整年降雨量,往往还比不上北京的一场雨。在生态学家看来,降雨量低于400mm的区域,更适合发展牧业,而不是农业。
2005年,我们的主人公马彦伟从北师大生态学硕士毕业后,来到了阿拉善开始做项目,一呆就是两年。那段时间,他吃百家饭,熟悉村里的每户老百姓,组织村民都一起修路、铺管灌、改良土壤、办奶牛场、执行社区基金项目等等,做了不少事……
直到2015年,马彦伟租上了几十亩地,和几个小伙伴开始自己种上地了!他成为在阿拉善种地学历最高的农民!他给自己的农业事业起了一个名字——“致良田”。名字借鉴了王阳明的“致良知”,农业的良知就是让农田更健康,所以马彦伟开始致力于土壤改良。
他们从50亩试验田开始,进行土壤改良实验。用本地的牛羊粪加秸秆堆肥,使其成为底肥,并将杂草、绿肥等进行还田,增加土壤的有机质。为了实现当初的节水目标,他还尝试种植了八种节水作物:黄豆、黑豆、藜麦、燕麦、早熟糯玉米和三种不同品种的谷子。比起阿拉善主产的大田玉米,这些作物都至少会减少两次灌溉。
一年下来,统计数据也证实:马彦伟的节水杂粮比邻居的大田玉米节水1/3以上,而节水30%是阿拉善灌区地下水采补平衡的分界线。
“我们种植的是选种好、品质高、无污染的绿色食品。生态脆弱区不能拼量,要走出自己的高品质路线,赢得消费者认同。”马彦伟说,他与农业合作社推广实验成果,不仅使农民每亩增收1000多元,还实现了土壤改良、农业节水的目标。
马彦伟不仅是优秀的农民,同时也是一位称职的阿拉善向导。很多朋友在他的邀请下曾多次来到阿拉善。也许,除了贺兰山、腾格里沙漠、胡杨林这些自然美景之外,阿拉善的人文和情感的力量,也在吸引着各地的来客。有人这样总结过:走进阿拉善,就走不出阿拉善。
为了让大家可以近距离感受阿拉善的人文风光,马彦伟的“致良田”与行动亚洲首次合作,推出同理心文明亲子夏令营!由同理心教育专家、儿童教育专家和生态教育专家联合带队,通过不同场景与角色的转换,在项目中展开体验式学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项目内容让孩子的洞察力,表达力和慎辨性思维,在这个暑期得到全面锻炼。
报名了解详情链接:https://v.xiumi.us/stage/v5/3EBIC/141782026
本次夏令营活动的项目设计,马彦伟都有全程参与。通过跨越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半农半牧社会、牧业社会和现代社会,不同场景体验与角色转换,让孩子们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心,推动自我认知和认识世界。在玩耍和任务模式中,鼓励对感受的觉察,练习慎辨性思维,有效沟通与团队协作,勇于行动实践。同时培养孩子对生态和历史保护的认知,养成垃圾分类和节水节粮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