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过后才明白妈妈平日为什么会这样唠叨”——《家庭同理心日》视频大赛投稿介绍9
你曾经觉得妈妈唠叨吗?
你曾经认为妈妈做的事情不难,不是很重要吗?
今天角色交换的小主角,也这么觉得
那在角色交换的过程中,他会有什么发现呢?
今天要介绍的“家庭同理心日”投稿视频,来自川师附小的陈朗同学。一开始的他,认为:
妈妈的角色是最不起眼的
妈妈的工作是属于后勤工作,不像爸爸是家里的梁柱
交换日,就来体验看看妈妈的一天
就必须要有很多的:
做饭时被刀划伤、被烫到等都是家常便饭
- 一尝试才知,妈妈的工作是这么的琐碎且重要。平常觉得妈妈很唠叨,体验过后才明白妈妈平日为什么会这样唠叨。
- 切菜时,不小心划到手,流血。没人管,只能自己包扎,或是随便擦一擦就好。包扎完还得继续煮饭继续做。
- 对比以前自己写作业:写得手很酸很累、手起老茧,就赖皮不写了,父母看到后会来关心会来帮忙处理,然后劝自己继续做作业。
- 感谢老师给这次的体验,让我有机会感受妈妈的辛劳。
怡伶老师说:
- 先给小朗同学鼓励!能从一次的体验活动中感受到最重要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这就是“同理心”。
- 从切菜的情境里,回想起自己只是写作业手起老茧就耍赖不想做作业了,但好在有父母的关怀照顾,让小小的心得到滋养;可是妈妈呢?一个人在厨房里受伤、流血了,不一定有人去关心,还得带着伤继续完成任务。
- 孩子深深地知道、看到、感受到父母的爱,父母的爱是无微不至的,在每个妈妈的身上都又这份特质。
- 这样的体验感受,比唠唠叨叨的对着孩子念着“我就是爱你啊!我就是为你好啊!” 更能让孩子有实际的体会。
怡伶老师题外话:
- 小朗同学一开始,认为妈妈或是家庭主妇身份,在家里并不起眼,做的只是后勤工作、平平淡淡。
- 其实这是很多人对”妈妈”这个角色给的标签,而且是很紧很紧、撕不掉的那种标签。
- 很多人觉得家庭主妇在家,没有生产力,就应该好好在家打扫、好好照顾小孩、好好的煮三餐,其他的都是其次以后再说。
- 但其实打扫、照顾小孩、煮饭,有的还要兼司机接送孩子上下学……这些都是生产力
- 家庭主妇更像是一种综合职业,什么都要会
- 保姆+司机+营养师+厨师+家庭教师+心理辅导师……
很多妈妈们必须像这样的身兼多职但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
妈妈也会因此而焦虑担心
或许,唠叨就是由此而来的吧
- 首先,为孩子能够体会到“唠叨”形成的原因,点赞!
- 其次,我们可以思考,唠叨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当长时间一直重复同一件叮咛时,对于“说话者”与“聆听者”来说,是什么心情呢?
- “唠叨”产生,有时候是来源于“沟通不畅”,也就是一方在说话,但没有接受到另一方及时给予的有效回应。担心另一方错失自己想传达的内容,因此忍不住再说一次、再说一次……便可能产生矛盾与摩擦。
- 因此,想形成高质量的对话,避免情绪盖过言语内容,于孩子,我们可以像小朗同学一样,设身处地体会对方的用心,并在下次对话时,给予对方即时的、理解的回应,沟通彼此的想法~
- 于家长,在得到孩子体谅的同时,也需要有耐心及有意愿与孩子形成连接,及时表达感受,获得回应,减少自身情绪累积,成为孩子情感表达能力发展的引导者。
一起行动起来,录制下你们的《家庭同理心日》吧!
活动办法:《家庭同理心日》实作分享&评选细则
(更多精彩投稿,请期待下期分享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