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里你是否遗忘了它们?两栖类和爬行类
相关蛙类:我发誓我真的是陆生动物

提到野生动物,你会先想到哪些物种?
大熊猫?东北虎?非洲象?
海豚?鲸鱼?鲨鱼?
无论陆生还是水生,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不会先指向两栖类和爬行类(下称“两爬动物”),它们是容易被遗忘的群体——正如许多人热火朝天的讨论着《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时,可能并不知道紧接着,5月29日发布的另一条重要信息:部分蛙类被划入水生动物。
来源:农业农村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进一步规范蛙类保护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
等等,好像有哪里不对???
这些“相关蛙类”属于两栖类,幼时生活在水中,完成变态(形态和习性的变化)后,同时适应于水生和陆栖的性状。值得一提的是,它们出现在3亿~2亿3千5百万年前,远早于人类,是最原始的陆生脊椎动物。
除了生物学角度,我们还可以从法律上看看相关蛙类的身份转变。根据2月24日《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目前禁食的野生动物包括:
农业农村部《通知》中列举的几种相关蛙类:黑斑蛙、棘胸蛙、棘腹蛙、中国林蛙、黑龙江林蛙,原本都在“三有名录”内,而“三有动物”皆为陆生野生动物。
没错,原本法律上认定为陆生野生动物的相关蛙类,在2月24日《决定》后仅三个月,就被迫成为水生动物,不再属于禁食范围。
小编也替蛙蛙心碎(图源网络)
当然,这对蛙类而言不是唯一的糟糕状况,许多两爬动物都面临同样的问题——人类大量商业圈养或从野外捕捉这些动物,以进行食用、药用、取皮或作为宠物等利用。
行动亚洲iCARE生命关怀教育研究学院与中国绿发会,联合中山大学One Health中心、山东大学动物保护研究中心,共同发起了【未来 让大流行病不再暴发】One Health:线上智库研讨会系列,针对两爬动物的商业圈养利用,小编特别与你分享第四场《被遗忘的两栖类和爬行类》要点~
1、人畜共患病与动物应激 带来的公共卫生风险
这两点,相信你已经听唐僧小编念叨多次。
人畜共患病同样存在于两爬动物中,目前已知的有近40种。这些疾病有非常多的病原体,包括各种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例如常见的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其中某些病原体的预防也相当复杂,并不是简单的高温处理就能将其消灭。
病毒的传播途径,也不只是“病从口入”这样单一。例如宠物饲养,在美国每年约有7万人因饲养爬行类,而感染相应的疾病;英国每年因此患病的人也在5500-6000人之间。
此外,许多人存在一种误解,认为两爬动物并没有感觉。研究表明,它们具有感知的能力,当感受到周围环境带来的不适和痛楚时,也会产生应激反应,进一步增加病毒传播的风险。
图源:Kate Fox
2、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问题
两爬动物的商业圈养利用,目前无法以被剥夺野生种群和野生栖息地生态的方式发展,同时也破坏饲养区的自然生态平衡。在此举两个物种为例:
其一是常被作为药用和食用的林蛙。一方面,它对栖息地的水和空气的质量变化非常敏感,是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指示生物;另一方面,它是预防病虫害的“森林卫士”。
然而,目前技术层面上仍无法实现纯人工的林蛙养殖,依赖从野外取得它们的卵,在人工环境下繁殖的半人工模式。养殖场成为盗猎洗白的庇护所,大量林蛙养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存在巨大威胁。
再谈谈牛蛙,又称美国青蛙。因对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早在2013年便被生态环境部列为外来入侵物种:
牛蛙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
因食用而被广泛引入世界各地,l959年引入我国。牛蛙适应性强,食性广,天敌较少,寿命长,繁殖能力强,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易于入侵和扩散。本地两栖类则面临减少和绝灭的危险,甚至已经影响到生物多样性,如滇池的本地鱼类,同时对一些昆虫种群也存在威胁。早期的养殖和管理方法不当是造成其扩散的主要原因。国内贸易和消耗加工过程中缺乏严格管理,动物在长途贩运和加工过程中逃逸现象普遍。
来源:生态环境部《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看到这里,你是否也和小编一样希望,法律上能恢复相关蛙类陆生野生动物的身份,并禁止两爬类及其他野生动物的商业圈养利用。
让我们行动起来,为公共卫生安全及生态保护而努力:
-
不食用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如牛蛙、林蛙。
-
不到访野生动物市场,如发现身边有这样的市场可向有关部门举报。
-
不购买野生动物制品,如林蛙油、蛇皮饰品等。
-
不饲养珍奇野生动物作为宠物。
-
不到游乐场观看马戏表演,减少去动物园和海洋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