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可能在伤害你和身边人!慎辨性思维来应对
不信谣,不传谣

自从因疫情开始减少出门后,小编每天居家除了办公,还得在家庭微信群里忙着另一件事:辟谣
你是不是也不时看到诸如此类消息:

小编当时随手一查,得到的结果:都!是!假!的!1月26日没有白岩松主持的《新闻1+1》;而陈一新任武汉市委书记为2017年旧闻,现在的身份为中央政法委秘书长。
这样的消息只是疫情期间谣言的九牛一毛罢了。即使没有疫情的日子里,大到社会新闻,小到生活常识,谣言数量之多、涉及领域之丰富,常常让小编叹为观止!
互联网技术使人们在获取信息方面有了更便捷的渠道、更多元的内容。同时获益的还有谣言,相比只能靠口口相传、书信传递的时代,如今它仿佛插上了“隐形的翅膀”,飞得更广更远了。
而谣言之所以能被广泛传播,除了自身的知识和阅历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力之外,也因为许多谣言能够抓住大众的关注重点,且细节详细、“言之凿凿”,更容易让人信以为真。
图片来源网络
有人也许会认为,不过是知道几条假消息而已,对生活也没什么太大影响。但是,谣言的威力真的仅此而已吗?
本次疫情中,伊朗是目前除中国外,确诊和死亡病例最多的国家之一。当地部分民众听信喝酒可以治疗新冠肺炎的谣言,饮用假酒中毒,截至3月11日至少造成44人死亡,数百人住院。胡齐斯坦省情况最为严重,酒精中毒死亡人数甚至超过了该地区死于新冠肺炎的患者数量。

2019年4月,腾讯新闻“和陌生人说话”节目采访了来自浙江温岭的26岁女孩王胜男(曾用名“王晶晶”),高一时因同学一句玩笑话,开始在网络上和校园里被扣上一堆莫须有的“头衔”。群嘲逐渐演变为辱骂甚至肢体暴力,她成了“全校公敌”,最终抑郁退学,且性格大变。即使后来改了新的名字、工作、结婚,努力开始新生活,多年前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对她而言“无法再相信任何人”,“却不知道该去恨谁”。(和陌生人说话-腾讯新闻:霸凌我八年的同学们,你们在哪里?)

谣言是一把利器,当我们误以为没什么大不了的时候,也许只是伤害还没发生,也许只是伤害并没有发生在我们身上。
我们无法预知任何一条谣言的传播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也没有任何人希望自己成为为谣言“买单”的人。因此,以慎辨性思维对待纷繁复杂的信息,冷静思考和甄别,判断是否要相信和分享,也是保护自己和他人、有同理心和责任感的选择。
为了应对漫天飞的谣言,各大平台也是操碎了心,纷纷推出辟谣小工具。例如:微信官方辟谣平台——公众号“谣言过滤器”,不定期推送一些与大众日常生活相关的科普,还可以在“谣言查询”菜单进入小程序,通过关键词搜索,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一些真假难辨的信息。新浪微博从2月7日起,也通过@微博小秘书 账号,给所有用户发送每日微博辟谣重要信息汇总。

小编有一个美好的愿望,也许无法实现,但我们可以努力无限靠近——愿信息时代,也是没有谣言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