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猫事件背后,我们应如何对待其他生命个体?
2020/10/29

10月19日,又一起动物虐待事件发生,山西太原一男子开水烫怀孕母猫,致腹中小猫和母猫先后死亡。不少网友及媒体再次呼吁禁止虐待动物立法,央视新闻发布热评《禁止虐待动物亟需立法,得到保护的将不仅仅是动物》。
媒体发起投票,不少网友支持法律约束虐待动物行为
事情也并未到此结束。当事男子的老家不断收到寄来的花圈和寿衣。但男子平时在外工作,老家只有爷爷奶奶在。
来源:微博@梨视频
这起令人揪心又愤怒的虐猫事件背后,是亟待进一步被思考的问题:我们应如何对待动物、他人,以及其他的生命个体?今天,小编想从生命关怀教育的角度聊一聊。
关于同理心:你能够感受到ta的感受吗?
如果有那么一刻,男子想过母猫会因疼痛而哀嚎和流泪,或许就不会浇下手中的开水。动物虐待、校园霸凌等许多暴力事件中,施暴者往往缺乏同理心——他们并不认为对方会有痛苦的感受,或者并不在意对方是否能够感受痛苦。
相反,当能够想象或体会他人或动物的感受,人们容易与之建立情感联结,并减少做出伤害行为。
同理心对情感智力的发展至关重要,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与其他个体的友善相处。
富有同理心的父母,面对闯祸的孩子愿意倾听和沟通,寻找事发原因和恰当的解决方法;
富有同理心的饲主,了解动物和人一样,有痛苦和恐惧的感受,因此愿意付出更多耐心;
富有同理心的消费者,关注消费行为附带的环境成本,愿意少吃一餐外卖、少喝一支瓶装水……
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学习感同身受是第一步。
关于责任感:谁为我们的选择买单?
作为生命之网的一份子,我们的行为影响着他人、动物或所处的环境,反之外界的变化也对我们产生影响。因此,作为地球公民与社会公民,我们需要考虑自身选择可能带来的后果。
就目前的报道,假如男子浇烫母猫真的仅仅是因为火腿被偷吃。这一小小的理由,最终直接导致“一尸五命”,也使得男子的家人和单位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代价是否过于沉重?
如果男子所在单位的声明属实,母猫是男子的自养猫。作为饲主却做出伤害行为的男子,了解过这个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吗?
关于慎辨性思考:事情只有我们看到的那一面吗?
虐猫事件的背后,一面是猫咪的惨死,另一面是男子老家收到部分网友的恐吓。我们能够理解出于爱护动物的善意和愤怒。然而,这样做除了涉嫌违法之外,也是转向对无辜者(男子的爷爷奶奶非当事人)的霸凌行为,依然很难阻止虐待动物事件再次发生。
生活中许多事情皆如此,更多真相可能隐藏在冰山之下,需要多一分慎辨性思考:事情的受益或受害者只有一方吗?为解决问题可以采取什么行动?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的虐待动物行为与成年后的暴力行为具有相关性,孩童时期虐待动物者,成年后成为暴力犯罪者的比例为普通儿童的5倍。
因此,减少虐待动物事件的发生,不仅关乎动物保护,也关乎对待其他生命个体的方式。我们究竟可以为此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