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关怀教育:为教师搭建的成长脚手架
5月15日,行动亚洲生命关怀教育总监张媛媛走访和平县福和小学

5月15日,行动亚洲生命关怀教育总监张媛媛走访和平县福和小学,与梁罗仟校长及教学主任交流生命关怀教育教学开展情况,共同探讨教师如何在这一创新教学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同理心影响力,让这一课程有效成为教师成长的脚手架,同行的还有好人好事TFC董事长范志明先生。
行动亚洲自主研创的生命关怀教育是世界上首个校园同理心及责任感养成类课程体系,由苏佩芬和张媛媛主编的《学会关怀:同理心与责任感的养成》、《学会友善:同理心与责任感的养成》、《学会尊重:同理心与责任感的养成》等教师指导教材已陆续出版,成为小学开展同理心教育的优质资源。
左起分别是范志明、张媛媛、徐嫦香和梁罗仟
同理心是指在人际交往、人与自然互动过程中,能够体会他方(包括人和动物)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方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方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同理心的养成是一个基于学生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过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是这一过程的重要组成。
张媛媛和范志明等一行走进福和小学三(一)班,聆听了徐嫦香老师教授的“生命关怀教育课”,这节课的主题是“怎么做比较好”,学生们对老师提供的场景图片进行分析,“善意还是恶意”——学生们认真讨论和表达,尊重及好奇是老师在课堂上抱持的态度,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中心。课程结束后,学生们开心的向来听课的老师们表示这门课很有趣很喜欢上。
在校园开展同理心教育要求教师在课堂对话及行为示范等各个维度为学生提供理解同理心需求的体验,从而实现学生个人同理心潜能的激发。生命关怀教育课程设有生命之网、生命的感知、关怀与尊重、友善相处、做有同理心的选择等五个主题,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由教师引领学生对多样化的生活场景展开学习和探究。
作为致力于同理心养成教育的专家,张媛媛表示:基于同理心的教学技能是教师亟待提高的能力之一,生命关怀教育课程体系不但是为学生设计的“做中学”课程,更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的“做中学”课程,该课程为教师提供了成长脚手架,在教学实践中,随着能力发展,教师们不断发现这一脚手架所蕴含的新内容,也形成了探究式学习的正向体验,这对于教师成长是非常有力的支持,作为生命关怀教学实践示范校,福和小学以此为基础开展教学必将对教育创新形成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