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行动亚洲创办人苏佩芬|母性韧力成就30年公益路,同理与自信共勉

苏佩芬,身为一位女性,在生命与职业角色上,也同时是一名母亲和全职公益人。

和多数母亲一样,生活的每一天,都在24小时不下班的角色中切换。同时面对社会对女性的性别期待,和下一代分秒不停的成长教育,该如何兼顾?当事业、家庭、自我,都得如魔术球般全天候抛接,又该如何完美不漏接?

母亲与公益

母亲,是一旦成为了母亲,即便孩子成长了,也终身不再卸下的角色。这种不求回报投入自我,无私成就下一代的承诺,也正是行动亚洲ACTAsia创办人兼执行长苏佩芬成为全职公益人的初心。

苏佩芬的公益之路始于30年前,从社会、动物、和环境领域的公益工作出发。她分享到,早期为基层公益组织在中国台湾进行动物福利倡导时,“动物福利”的概念,很大程度上不为人知,是一个很难去游说的议题,而且“作为一名女性,我没有被认真对待。”

正是因为当时工作所面临的议题,除了动物,也涉及大量社会和环境问题,苏佩芬认识到人、动物及环境之间紧密相连的自然本质。要促进世界的良性改变,“在当今世界,我们不能孤立单独地看待问题。”

同时她也在与全球公益组织合作的经验中发现,各个公益组织奋力实践项目前,更意义深远的需求,就是在社会问题上需要在地化的、设身处地的和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一个从头开始解决问题的需求:教育。

教育是根本,唯有从教育改变意识,才能从根源减少问题。就像不再只是救火,而是杜绝火苗燎原。

2006年,苏佩芬创立了行动亚洲ACTAsia,投身以”生命关怀教育”鼓励中国及其他亚洲地区建立更具同理心与关怀的社会。

孩子的健康成长,与世界的同一健康密不可分

因为人在社会中的群居性,在这个由人、动物和环境共同组成的世界里,每种生命形式的健康成长与和谐运作,都与孩子是否能健康成长息息相关。

苏佩芬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用动物来谈教育,因为孩子喜欢动物的天性,教育上从喜欢的事物学习更简单。

当年幼的孩子还不善具象表达时,透过动物这一媒介,生活中很多约定俗成的概念,我们都可以透过感受动物生命来教孩子,帮助孩子了解”情感、压力、需求”等较抽象的概念,培养社会情感能力及认识世界、感知世界、参与世界的能力。

当孩子自身与成长环境中的多数人,都能以尊重他人、善待动物、保护环境的状态发展,在不完美的世界,孩子还是能完整健康长大。反之亦然。

开拓本地化和相互连接的变革

30年来,苏佩芬一直在中国及其他亚洲地区的社会前沿努力,孜孜不倦地倡导普及动物福利和一个对人、动物、环境和谐共生的世界。

“在与全球各地的公益组织合作时,我看到了一些立意很好的项目,但往往由于项目缺乏对本地社会运作背景的理解,最终无法被实践。”苏佩芬分享到。

因此在创立行动亚洲时,她希望通过“寻找适应亚洲国家发展现况下的解决方案,来支持更具同理心与关怀的社会建设。”

苏佩芬表示“考虑到未来,教育是我们所有工作的核心。”她一直以来的愿景是:

  • 教育儿童对他人、动物和环境有同理心
  • 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培育,鼓励职业人员的积极改变
  • 在中国及其他亚洲地区,推广有责任感的消费
  • 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也为我们的地球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在行动亚洲,她以开创性的同理心行动,通过教育教导孩子们尊重和善良;促进消费者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负责;并与政府、教育、法律和兽医领域有影响力的专业人士进行培训和合作,从而实现长期的正向改变。

我们相信,个人的责任感是有力量的。如果有机会了解地球上各种生命的真实样貌,许多人——特别是儿童——会选择同理心而不是残忍。在认识生命的过程中,也将学会对所有物种和自然环境、对人类彼此和自己的尊重。”

在苏佩芬倡导社会变革的30年里,充满了勇气和韧性,这也是应对不同文化中因性别不平等带来的困难和障碍时,必不可少的心理特质。

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为妇女赋能

“这是一段艰难的旅程,我必须突破界限。我学会了在感受到阻力对抗时,砥砺前行。” 苏佩芬认为,偏见是一种压倒性的、不健康的、自我怀疑的传统经验,会导致接受者内化被漠视和被轻视的感觉。

从倡导动物福利到创立行动亚洲,作为一名女性,苏佩芬用同理心与自信的沟通和行动,让自己受到重视

如今,社会文化结构仍然充满了对女性领导者的偏见和怀疑,和对母亲的过度期待。苏佩芬回忆道,“在女性试图成为领导者的道路上,应该少一些质疑和评判。”

如何面对社会的质疑,苏佩芬强调:“相信自己的价值观。”

苏佩芬的愿景建立在面对社会变革的可持续应变力。“尽管在面对不平等之墙时,我们需要相信自己,要坚定地对抗它们,但这些墙最终还是需要被一砖一瓦地拆除。”与性别不平等和不公正抗衡,需要社会价值体系的演进,“我们需要更容易接纳女性或母亲成为领导者的工作环境。”

同理与自信,赋予下一代健康成长

苏佩芬对未来发展抱持着乐观态度,并发现了教育系统变革的曙光。

行动亚洲的生命关怀教育课程已惠及全国各地及其他亚洲地区,共计数十万学生。生命关怀教育项目的核心,是同理心、慎辨性思维责任感三大要素,并认可各种生命形式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差异。

30年来,苏佩芬一直推动着人、动物和环境之间相互连接的和谐运作,运用同理心为思维出发的基础,并坚定相信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这样的愿景引领着共同参与者们前行的方向,影响力也不断扩大。

“即便在2020年疫情期间,我们也没有停下脚步,反而做了更多。我们将全球面临的新冠肺炎挑战,转化为促进人、动物和环境健康之间相互依存连接的机会。”她总结道。

苏佩芬重申,孩子的未来来自我们的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力量的。因此我们“始终以影响力为导向,用爱心、说实话、做对事。”